【要 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中心”开平“仓东计划”
颁发遗产保护奖
|
2016年1月27日,广东省江门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的颁奖典礼。联合国官员古琅女士(Ms Gurung)亲临村中祖祠,为仓东教育基地颁发了奖牌。
仓东教育基地,又称仓东计划,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土木建筑学院谭金花博士于2011年发起,在五邑大学、香港实业家、仓东村谢氏家族乡亲大力支持下创办。
项目以仓东村为“文化保育试验场”,旨在推广文化遗产的保育理念,通过进行建筑修复和社区营造,借鉴海内外文化遗产的发展经验,探索中国古村落及本土文化的发展新道路。项目实施五年以来,得到了旅港村民后裔谢天佑及香港炼金石公司负责人邓华的慷慨资助,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物修复标准,先后修复了村中两座祖祠、一座碉楼、两处清代传统民居,重建了一座古庙。在此期间不但修复了文物、大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还增强了村民的社区凝聚力及文化认同,使得村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得到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官员古琅女士在颁奖致辞中表示,一般社会上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仅在于国家历史层面的重要纪念物。仓东教育基地的实践另辟蹊径,立足于本土和社区,鼓励村民进行公共参与,延续村落历史文化。难能可贵的是村民、赞助人和保护者都能就遗产的保护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达成共识,共同肩负着村落振兴的使命。
当天,仓东教育基地还先后举办了两场文化遗产保育的学术讲座及一场学术座谈会,邀请了江西景德镇进坑村东郊学堂的创办者黄清华、黄薇及香港盐田梓村的陈忠贤和陈子良分享各自的保育案例。前者得到了欧洲著名的戴维德基金会资助,后者则在去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众多文化遗产保护界中的专家名人到场,引得全国各地的遗产保护爱好者云集在侨乡小村,共议乡村遗产保护大计,分享这份喜悦。
|
***************************************************************
“中心”再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5年12月17日上午,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出席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副省长陈云贤、省政协副主席温兰子出席。我“中心”喜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由张国雄教授、刘进教授等研制完成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是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文本,为侨批档案在2013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奠定了学术基础。这也是继2009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获得省社科一等奖后,我中心获得的又一个社科一等奖。
石坚平教授完成的论文《民间故事、地方传说与祖先记忆——以广府族谱叙事中的罗贵传奇为中心》获得三等奖。石坚平教授长期扎根基层,着力研究侨乡村落和家族文化,这也是他连续两届获得省级社科三等奖。
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共评出优秀成果224项,其中一等奖56项,二等奖99项,三等奖69项,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中心”获得两项奖励,表明“中心”的侨乡文化研究符合广东省倡导地方特色文化挖掘、研究和转化的方向,也显示了五邑大学大力扶持侨乡文化研究结出了硕果。
***************************************************************
“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张春旺所长致辞
2015年10月15日下午,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共建的“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十友楼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为中国侨联下属的国家级智库、研究华侨华人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与“中心”共建“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是对五邑大学长期以来在侨乡文化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在国内学术界中的学术地位的充分肯定,双方希望通过共建,推动引领中国侨乡文化研究的发展。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张春旺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林琳副主任、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柯文仲、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以及来自新西兰、新加坡和中国福建侨乡的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张振江院长宣读了暨南大学的贺信,五邑大学张运华校长在仪式上表示,五邑大学一定不辜负中国侨联的期望,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紧密协同,制定规划,联合国内重点侨乡的研究力量,推动中国的侨乡文化研究,出成果、上水平,扩大国际学术影响。
“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建设列为江门侨务强市、文化强市规划(2015-2020),江门市文广新局、外事侨务局、侨联、档案局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出席了揭牌仪式。
●张春旺所长在中国侨乡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林琳副主任、柯文仲常委、张运华校长:
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今天,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五邑大学共建的“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即将揭牌成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能够成立,得益于近年来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与五邑大学紧密、务实而卓有成效的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海外侨胞无论走到哪里,始终不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始终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侨乡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有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侨乡文化与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紧紧相连,他植根沃土、底蕴深厚,学贯中西、融通中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是联系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加强侨乡文化研究,推进侨乡文化保护,继承和发扬华侨爱国爱乡精神,有助于凝聚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力量,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有助于引导鼓励广大海外侨胞自觉当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展现侨乡文化的和谐理念,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使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是在廖承志先生关心支持下成立于1984年,是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的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研究机构,主要职责是开展华侨华人历史、侨情现状和侨务理论研究,开展华侨华人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我所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联系与合作,团结了众多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期待与所有学界同仁一道,共同为繁荣华侨华人研究而努力。
五邑大学所在的江门五邑侨乡是我国著名重点侨乡,侨乡文化资源丰厚。多年来,以张国雄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扎根侨乡,潜心治学,注重社会服务,在中国侨乡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特别是在开平碉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侨批文书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心中树立起永远的文化丰碑。
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我们将与五邑大学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各自投入人力和资源,凝聚国内外中国侨乡研究力量,推动中国侨乡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国家侨务工作培养新型智库力量,着力培养中国侨乡研究青年才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相信,中心一定会不负众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广东省侨务部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江门市政府将中心的建设列入《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重点予以支持。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中心”被中国侨联确定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16年1月4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发布《通知》(中侨发〔2015〕107号),公布由各省、市推荐、经过中国侨联主席办公会议研究确定成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单位和机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榜上有名。
中国侨联此次公布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的27家单位和机构,其中作为华侨大省的广东省共有7家,入选数量最多。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是唯一的专门研究华侨华人与侨乡文化的学术机构。
“中心”将按照基地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交流基地”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华侨文化为纽带,着力在为海外侨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新的贡献。
***************************************************************
“中心”被广东省文化厅确定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2015年12月,广东省文化厅公布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名列其中。
此前的10月27日下午,省文化厅专家组实地考察“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情况。刘进教授为专家组汇报了“中心”非遗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中心”的发展历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基础和今后的研究计划。他说,“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取得了“侨乡研究丛书”等诸多成果,获得了省级奖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侨乡文化通识课、武术课和艺术类课程,并吸收大学生参加相关科研项目。在探索、创新非遗传承路径方面,“中心”成立了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开平仓东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在社会服务方面,中心学者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规划和评审、咨询等实务工作。
此次考察活动系省文化厅组织的对“中心”申报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现场考核评估,为省里最终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提供重要依据。考察组组长是省文化馆副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赖海红,其他三位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是张春雷、蓝韶清、冯敏。专家组在审核评估中对“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非遗专家冯敏教授直言:“没想到五邑大学做得这么好!”专家们认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学校领导重视,有研究基础,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撑,有人才团队,有场地,有资金,研究基础是比较好的。专家组对“中心”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希望,一是研究要接地气,针对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诸如古典家具、江门五邑籍名医医术等的研究;二是要吸纳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参与资料挖掘、整理与研究。
我校科研处/社科处处长甘俊英教授代表学校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和社会服务。
***************************************************************
【协同研究】
第二届习近平侨务论述研讨会在京举办
《人民日报》予以高度关注
2015年11月24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在背景联合举办“2015习近平侨务论述研讨会”,此次会议是去年8月两家学术机构在江门举办首届“习近平侨务论述研讨会”的延续。会议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张春旺所长主持,“中心”张国雄教授做总结发言。来自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人民日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华文学院、泉州大学和我校等单位的侨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就习近平同志侨务论述的重要问题诸如历史和现实背景、论述的体系与本质、“根、魂、梦”与“中国梦”的关联、侨务论述与“一带一路”倡议、论述与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等专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理论和行动指南,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从党和国家侨务工作创新发展的角度,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侨务论述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与本质特性。
2015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6版以《习近平侨务论述研讨会举行——“根、魂、梦”是核心论述 极具创新性和指导性》为题,报道了“2015习近平侨务论述研讨会”。该报道篇幅长达1400字,并配以会议研讨图片,显示了对研讨内容的高度关注。
***************************************************************
“中心”主持的《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
举行论证会
2015年7月,广东省档案局委托广东侨乡文化中心承担研制《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一下简称《管理办法》)省级规章的任务。
这是我校首次主持省政府规章起草工作,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组成以张国雄教授为组长,刘进教授、石坚平教授、姚婷博士为成员的课题组,与广东省档案局相关部门协同,到侨批档案收藏地进行调研,共同梳理侨批档案保护管理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保护管理的原则和基本措施等,共同商议《管理办法》框架。按照协议规定的期限提交了多次修改的讨论稿。该项目组先后在江门举办了两次论证调研会议。
2015年11月6日上午,“《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讨论稿)》论证调研会”在“中心”举行。来自广东省档案局和江门、珠海、中山、清远各市档案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专家以及江门民间侨批收藏家近20人出席了会议。广东省档案局督导处李彩香副处长主持会议,她说,我们是站在省政府的立场起草《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因此《管理办法》应超越部门利益,有利于我省侨批档案的保护和管理,但要制定好这一《管理办法》,必须尊重、协调各侨批收藏主体的利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使《管理办法》体现前瞻性、示范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张国雄教授代表起草组就《办法(讨论稿)》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键的问题作了说明,并详细阐释了主要条目的立法用意。与会专家就“侨批档案”的概念界定、侨批收藏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的监管方式、民间侨批的征集和保护等核心问题坦率交换了意见。张国雄教授代表起草组对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作出回应,他说:“侨批档案已成为世界记忆遗产,无论是国有单位收藏还是私人收藏,都应做好保护和管理工作,起草《办法》的目的,在于是进一步宣传侨批档案,唤起大家的保护意识,保护和善加利用侨批这一珍贵的记忆遗产。我们会进一步深入调研论证,予以完善。”
11月11日上午,“《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讨论稿)》论证调研会”第二场调研论证会在汕头举行。来自省档案局,汕头、梅州、揭阳各市档案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及民间侨批收藏家、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近20人出席了会议。
省档案局督导处李彩香副处长主持第二次调研会,张国雄教授代表课题组就《管理办法(讨论稿)》产生的背景和所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一是政府部门之间,二是政府与民间之间。来自汕头、梅州、揭阳各市档案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及民间侨批收藏家们就《办法》中涉及的“侨批档案”的界定、范围,民间组织或个人收藏侨批的义务和权利,政府如何征集、扶持和监管散落在民间的“侨批档案”,行文规范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家表示,目前,散落在民间的“侨批档案”数量还很大,它不同于其他的档案资料,应既要充分考虑其民间性和草根性的特点,又要考虑其唯一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做好宣传,完善捐赠和征集手续,可考虑成立由档案部门主导的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征集工作。只有这样,这项“世界记忆遗产”才能得到永续保护。
课题组将充分吸纳江门和汕头两次调研论证会的调研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对《管理办法》予以修改完善后,即邀请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侨办、省侨联、省档案局、省法制办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进行调研论证,使《管理办法》符合我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的实际,力争早日进入立法程序。
“中心”能够承担此项省政府规章研制任务,是上级部门对五邑大学在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与侨批档案整理和研究的学术实力的肯定。
***************************************************************
华侨抗战史料丛书首发式隆重举行
郑社心先生、杨惠芳女士致辞
2015年10月15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共同策划、挖掘整理编辑的系列抗战史料出版首发仪式在五邑大学十友楼举办。
此次首发的有《中国大事周刊》、《珠海、中山、江门馆藏抗战史料档案选编》、《侨乡文书抗战史料选编》、《华侨书信抗战史料选编》、《侨刊抗战史料选编》《有国才有家——南洋华侨郑潮炯的史诗》、以及《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料汇编》、《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图录》,这批华侨抗战史料汇编是国家级学术机构、高校和海外侨团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新成果。
系列抗战史料的编辑出版,得到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新加坡华侨,珠海、中山、江门三市档案部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中国大事周刊》为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1937-1946年期间油印的刊物,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出版新西兰华侨的史料。《有国才有家——南洋华侨郑潮炯的史诗》详细记录了南洋华侨郑潮炯卖子救国的壮举。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前会长杨惠芳女士、郑潮炯的儿子郑社心先生出席了首发仪式,并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有国才有家”代表了海外华侨支持祖国抗战,与祖国共命运的心声,向参加首发仪式的师生和来宾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新加坡郑社心先生在抗战史料系列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张春旺所长、广东省侨办林琳副主任、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柯文仲部长、五邑大学张运华校长以及各位来宾、乡亲父老:
下午好!多谢大家出席《有国才有家——南洋华侨郑潮炯的史诗》这本书的发布会。
首先我要感谢张国雄教授、刘进教授、李镜尧先生在百忙中还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收集资料以及研究我父亲郑潮炯的一生,并写出这本大作。
我父亲郑潮炯是一位爱国的传统中国人,他虽然受教育不多,只是一个普通华侨,但是当日本侵略中国时,他同很多爱国的华侨一样,义不容辞,自动自发参与救国活动。
他为了筹款救国,从北婆罗洲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南洋地方卖瓜子筹款,从5分、一角,慢慢筹集到十多万元。
现在,他虽然过世多年,但他的爱国救国精神同许许多多爱国先烈一样,在这个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刻,是值得我们大家纪念的。
作为郑潮炯的子女,我以我父亲为骄傲自豪。虽然我们已经是新加坡公民,但我们并没有忘根,我们仍然谨记我们的祖辈来自中国。我还要多谢中国政府,仍然记住我父亲所作出的一点点贡献。
卖子救国这本书的出版,除了纪念郑潮炯先生之外,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醒今日的年轻人,虽然我们已经不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但我们仍然要记得国家是我们的根本。就同郑潮炯先生常讲的“先有国,才有家”!
多谢各位。
●新西兰杨惠芳[1]女士在《中国大事周刊》新书首发仪式上的讲话
Eighty years ago, the NZCA was formally incorporated in Wellington in 1935. Initially regional associations were formed to advocate 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had some success in reinstating a previous student scheme allowing Chinese male students entry, as well as responding to petitions to Parliament urging the repatriation of all Chinese for their alleged insanitary and immoral living conditions; to prevent mixed marriages with Maori, and impede the remittance of money overseas. These petitions failed.
The rise in Chinese patriotism around the world in response to Chinese suffering coincided with the arrival of Wang Feng, the NZ Chinese Consul in 1935, marking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n NZ. For the Chinese had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since 1881, with the imposition initially of the 10 pound poll tax, and various other oppressive immigration laws including ceasing to allow naturalisation for Chinese, eventually disenfranchising an entire group of NZers, in an attempt to prevent a few Chinese from entering the country without paying an already unjust entry tax which had been increased to 100 pounds.
Ten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as not a new thing, but in 1937, a full scale war erupted with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over a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railway link beteen Beijing aand the south.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rallied to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in defence of their motherland.Many of the Chinese who lived in NZ at the time knew what the consequences would be if they did nothing to help their fellow comrades.
A new national NZCA was formed in 1937, with its principal purpose of supporting China in the war against the Japan, while remaining non-political and embracing the mutual support and advancement aims of the original 1935 organisation. All Chinese in NZ were members and persons over 16 years of age had to pay an annual subscription of one shilling. At the very first meeting, NZCA adopted a levy system to raise funds for the war effort. All Chinese working for a wage would contribute 10% of their earnings, while employers would contribute 10 shillings per week to the fund. This levy was compulsory and any defaulters would be named and shamed in the NZ Chinese Weekly News., a publication which began in August 1937, and detailed news about the war.
After much discussion about how to remit the funds raised by the levy, it was decided to remit the funds direct to the Chinese Treasury. As a further contribution, individuals could purchase various war bonds available from China and NZ.
NZCA also raised funds for specific war time causes. These included supporting a Chinese Red Cross Team, buying an aeroplane, buying winter clothing for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helping injured soldiers and providing relief for war refugees and for victims of natural disaters in China. The Associ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accounting for all fund raising efforts, remitting the funds back to the agencies responsibleand reporting back to the NZ Chinese community via the NZ Chinese Weekly News.
As at July 1946, total contributions collected from all branches of NZCA totalled 230,920 pounds 3shillings and 5 pence. In current day terms, this was equivalent to almost $20 million. This is a staggering amount, particularly from a community that had already paid a total of 308,080 pounds ( $30 million) in poll tax between 1882 and 1930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war time fundraising efforts, driven by NZCA, caused financial hardship for some and contributed to conflicts within the community. However, another outcome was that donations from NZ were ranked amongst the highest per capita for any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especially since many Chinese resident here had arrived with few possessions or money.
Another matter where NZCA were successful was with war refugees - wives and children. There were comparatively few Chinese women and girls in NZ prior to WW2. This was due to the oppressive immigration legislation, the cost of the poll tax on entering NZ, the difficulty of getting naturalisation and the intention of many Chinese men to return to their families in China. However a number of men were successful in business enough to bring their wives and families to join them. To discourage the growth of the NZ Chinese community, in 1921, a yearly quota system was in place, with a limit of 100 permits for Chinses including 25 for women. In 1925, the government excluded women altogether. For the next 10 years no Chinese women were allowed to enter NZ. In 1935, 10 entry permits were issued for the wives and children of NZ born Chinese men. For all other Chinese men this meant an enforced separation from their families, with thir only options being to live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alone in NZ with infrequent visits to China or return to China permanently. Not a happy situation. This situation would have continued but for the Sino-Japanese war.
By early 1939 the Japanese were encroaching on Guangdong, where most of the Chinese in NZ originated from., and the community were greatly concerned for their families' safety. With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NZCA,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he NZ Chinese consulate, the NZ government were persuaded to offer a one off concession allowing wives and children under 16 years of age of Chinese men who had been in NZ for 20 years to enter the country as war refugees under strict conditions.
The women and children could come for 2 years only, and the men had to pay a deposit of 200 pounds (equivalent to $20000 in today's rates) and a bond of 500 pounds.( about $50000 approximately nowadays) The bond was to guarantee that any children born in NZ during the 2 year period would be repatriated with the wives and children when they left the country. This concession only lasted for one year due to objections from white fruiterers and shop keepers. The Association managed to get the refugees' stay extended beyond the 2 year period as the Chinese civil war between the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continued and the situation in China remained unstable.
My late father was one of the 249 refugee children who arrived in NZ with 244 wives in 1939. In October 2014, NZCA acknowledged and celebrated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ir arrival and settlement - To Grow Roots where they Land. This was the start of the real Chinese community in NZ, although this year, NZCA celebrates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arrival of the Chinese in NZ by invitation of the Otago Provincial Council to work the goldclaims abandoned by the Europeans.
We hope that the reprint of the NZ Chinese Weekly News will better inform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bout our shared history. We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and build stronger relationships and hope that we do not have to face such unfortunate events ever again.
Thank you!
八十年前的1935年,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成立于首都惠灵顿。事实上,在华联总会成立之前,新西兰已有一些地区性的华人社团曾为华人在新西兰的权益奔走呼号,除了成功地争取到华人男性学生入学权之外,在向国会游说停止遣返那些因卫生状况恶劣和居住条件不良而遭起诉的侨胞、禁止与毛利人通婚、以及不许向海外汇款等方面的努力,则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盖因自1881年以来,华人在新西兰便饱受歧视,被强制征收10英镑人头税(后来涨至100英镑),禁止未交人头税之华人入境,还受到其他各种歧视性法律的压迫,如不再允许华人归化入籍等等,导致生存维艰。由此,团结抗争乃成必然。1935年,汪丰出任中国驻新西兰领事。时值全球华人爱国热情高涨,那一时期遂成为新西兰华侨史的转折点。
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中日关系持续紧张,冲突时现;直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全世界的海外华人团体包括新西兰迅速行动起来,通过筹集资金,援助祖国抗战,因为这些华侨很清楚,如果对祖国同胞的遭遇无动于衷,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937年,一个全新的华联总会在惠灵顿成立,主要目的在于为中国抗战募捐,同时秉承了其在1935年成立时所倡导的政治中立、互助共进的宗旨。根据新的会章,所有在新之华人均为华联总会会员,年满16周岁会员每年需缴纳一先令会费。成自立之初,华联总会便采取强制性募捐制度以为救国捐款,每个有工作的其侨胞都需要定期缴纳一笔捐款(工人缴纳工资的10%,公司雇员每周缴纳10先令),未如期缴纳捐款者,其姓名会被刊登在自1937年8月创刊之《中国大事周刊》上,予以通报批评和处罚。经讨论,华联总会募集之捐款直接汇给中国政府财政部。此外,侨胞个人亦可购买在中国和新西兰发行的战时公债,支持祖国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华联总会还为战时各种具体事项筹款,如支持红十字会中华救护队、捐款为中国军队购机及购置冬装、救济祖国伤兵、难民及受灾民众。华联总会负责管理一切战时募捐资金和物资,将其汇回中国,并通过《中国大事周刊》随时向在新侨胞汇报资金情况。到1946年,华联总会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而来的捐款总值达到23万零920英镑3先令5便士,相当于现在的两千万美元。考虑到新西兰华人数量有限,募捐物资价值能够达到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自1882年起至1930年期间,新西兰华人已经为政府强制推行的人头税缴付了总值30万零8千80英镑的资金,相当于现在的三千万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成就,新西兰华人的爱国热情与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无法形容的。诚然,华联总会的强制募捐政策也加重了侨胞生活负担,在华人社区中引发了一些冲突。但是,整个八年中国抗战期间,新西兰华人人均捐款数量是所有海外华人社团中最高的,尤其还要考虑到许多华人是身无分文来到新西兰。
华联总会还有一项成就,即帮助战时难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新西兰几乎没有华人女性和儿童,这是由于当地政府歧视性移民政策、高额的人头税、极难入籍以及许多男性华人最终不得不回国定居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只有少数事业有成的华人有能力把妻儿接到新西兰。另一方面,为了限制华人人口增长,1921年,新西兰政府开始限制入境华人数量,每年只允许100名华人(其中包括25名女性)入境。到1925年,开始完全拒绝华人女性入境。此后之十年里,没有任何华人女性得以入境新西兰。1935年,新西兰允许本地出生之华人男性申请其妻儿入境,但限定名额,每年只有十名。对于在新华人来说,这就意味着除了频繁返乡探亲外只能选择长期与家人分离,或者不得不最终返回中国定居。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抗日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1939年,日军铁蹄已经侵略到广东,这里是新西兰众多华侨的故乡,他们非常担心留守在家乡之家人的安全。华联总会、长老会和中国驻新西兰领事馆共同努力,成功说服新西兰政府,允许一些华人的妻儿作为战时难民入境避难。但获准入境的条件很苛刻,即该华人必须在新西兰居留满20年,其子女须不满16周岁。他们入境时还需要缴纳一笔价值200英镑的押金(相当于现值二万美金)和价值500英镑的保证金(相当于现值五万美金),并且其妻儿只能在新居留二年。这笔保证金之目的,是保证任何这些入境难民在此期间所生养之孩童于二年期满之后要随其家人一同被遣返中国。上述政策只施行了一年,就在当地白人果农与店主的抗议下被迫取消。抗战结束后,由于中国爆发内战,局势动乱,华联总会再次努力斡旋,成功地帮助这批华人妇女和儿童在两年居留期过后得以继续留在新西兰。
我刚刚过世的父亲就是1939年随同24名中国母亲来到新西兰避难的249位孩子之一。2014年10月,华联总会为他们在新西兰定居75周年举行了落地生根庆典纪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批中国妻儿的到来,才是真正的新西兰华人社区成形的开端,尽管我们也在2014年这一年同时举办了华人踏足新西兰150周年的大型庆典活动。诚如所知,150年前就有华人应奥塔高省议会之邀请,来到新西兰,在欧洲人废弃的矿场中淘金,开始了华人在新西兰开基创业的筚路蓝缕历程。
我希望,《中国大事周刊》的重印出版能让年轻一代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共同拥有的历史。放眼未来,我更希望,我们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希望战争这样不幸的事件永不再发生。
谢谢大家!
(英文翻译: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小岛)
***************************************************************
“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协同开展
“美国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的研究项目启动
2015年11月15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系协同研究项目“美国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张运华校长对斯坦福大学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五邑大学高度重视与斯坦福大学的这一合作,并将全方位予以支持,期待合作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2015年是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引进华人劳工参与修筑的第150个年头,北美铁路华工多为五邑籍,这段历史也为五邑大学与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的学术合作搭建了桥梁。在2012年10月,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铁路华工项目组”签署了合作研究美国铁路华工历史的框架协议,2014年9月,举行了第一次20余名中外学者的侨乡田野考察。今年7月,两校又签署了合作进行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的附属协议。本次学术活动,是落实合作协议的具体步骤。
来自斯坦福大学团队领队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教授表示,本次来到五邑,将进一步考察华工的故乡,并结合目前在美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做好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工作,推动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11月14日,张国雄教授、谭金花博士与斯坦福大学项目成员一同拜会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议五邑大学、斯坦福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方合作开展美国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事宜,取得共识。
活动启动仪式上,谭金花博士还为斯坦福大学团队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前期合作的成果以及本次田野考古调查的背景等一一作了介绍,引起团队学者的极大兴趣。据悉,研究团队下一步还将前往新会考察华侨义冢并前往此次田野考古调查的主要落脚点——开平仓东村。
此次中美高校协同的专题研究活动引起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11月16日,《南方日报》在主报AO5版以《斯坦福大学来粤挖掘铁路华工史,五邑大学与其展开新合作》为题予以报道。中新网从江门发出题为《美国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在江门启动》的消息。《江门日报》在01版刊登了题为《斯坦福大学铁路华工研究项目组将在我市开展田野考古调查》的简讯。上述党报和国家重要通讯社网媒的新闻首发报道,引起网络媒体的纷纷转载,网易,搜狐、广东侨网、广东省情网等门户网站和政府官网纷纷转载。江门电视台在11月16日晚间江门新闻栏目“江门新时空”黄金段位播出启动仪式的实况。
***************************************************************
斯坦福大学“铁路华工研究项目”研究团队深入侨乡考察
2015年11月14至22日,谭金花博士带领斯坦福大学项目组成员参观了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和南越王宫署遗址博物馆、陈家祠,并到台山和开平等地,到铁路华工项目相关的村落进行考察。研究团队此行最大的目的是在侨乡进行考古研究,践行他们与五邑大学签订的共同考古协议,村落考古地点为具有研究基础的开平仓东村。此次活动中,谭金花博士为斯坦福项目组做了两次讲座,为来访的研究者讲述五邑地区的社会发展史,建筑变迁史,以及分析仓东作为侨乡考古基地的各种可能性。
***************************************************************
“中心”与澳门江门同乡会在澳门联合举办
“澳门:中国与世界之间”学术研讨会
11月15-18日,“澳门:中国与世界之间”学术研讨会在澳门理工学院开幕。此次会议由五邑大学、澳门江门同乡会主办,两岸与澳台关系学会、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冈虎老师的带领下,“中心”在会议筹备、会务组织、学术组织、学术研讨等方面表现出的严谨负责的态度、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受到会议协同主办方和与会学者的肯定。
研讨会开幕式由澳门江门同乡会秘书谭海恩主持,会长梁伯进、副会长陈溥森代表主办方向研讨会致欢迎辞。两岸与澳台关系学会会长刘家裕代表协办方向大会致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江门市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广东省社科院、澳门学术界、五邑大学的专家学者就加强江澳合作及建立互动机制等、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澳门与江门拓展发展空间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心”参会学者探讨的话题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冈虎副主任探讨了江门和澳门之间旅游文化的合作问题;王润良教授、何浏教授就江门和澳门如何合力打造“中国侨都”这一旅游城市品牌发表见解;纪秋颖教授就国家战略下江澳两地高校教育如何合作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石坚平教授、王传武博士分别就“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澳门与四邑”、“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中的澳门元素”作了详细的阐释;硕士研究生吴洪应、李明奇分别就“国家战略下江澳合作”、“澳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交了论文。
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助力进一步深化江澳合作,开创新时期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
“中心”与侨乡武术团体持续推动
侨乡武术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中心”长期以来将非物质文化之侨乡武术文化之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作为中心协同创新方向之一,努力培育建设。
●“中国侨都·武在江门”武术文化节筹备会举行
2015年9月28日下午,由江门市委宣传部与五邑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侨都·武在江门”2015年首届江门侨乡武术文化节筹备会在五邑大学举行。会议由我校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戴永洁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工作局局长李纯、我校副校长张国雄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筹备会除了有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市非遗中心,以及五邑大学党委宣传部、体育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出席外;来自咏春拳、周家拳、太虚拳、佛家拳、六踭逼打拳、梁家拳、台山洪拳(黄飞鸿系)等江门拳派代表,以及海外武术家联盟代表、侨乡武术馆校联盟代表、广东搏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等集聚一堂,共同探讨江门武术文化的发展思路。
会上,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筹)责任人、体育部索奇山老师就侨乡武术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以及正在筹建的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详解,与会各路拳派代表和专家学者积极讨论,献言献策,纷纷表态将全力支持此次活动。
李纯副部长与在场的拳师们亲切交流,并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江门的“武风”深入民间,各家功夫颇具特色;江门武术文化应成为侨乡文化的新支撑,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他希望江门武术界精诚合作,携手打造江门侨乡武术文化品牌,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也将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
张国雄副校长在最后的发言中指出:对中国侨都而言,武术文化是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将成为各拳派交流的重要场所,它既是研究机构,又是传承机构。希望“中心”对侨乡武术文化进行持续地挖掘研究,此外,学校还将开设地方拳种课程,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传承侨乡武术文化。
●中心推动侨乡武术文化开拓美国功夫市场
11月19日,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纽约中美商贸文化总会、台山市佛家拳学会在台山市园林酒店联合主办江门侨乡武术文化佛家拳海外传承计划---佛家拳学会与纽约中美商贸文化总会共建侨乡武术文化美国传承基地启动仪式。江门市委宣传部、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李杰、我校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刘进教授、梅伟强副教授、外事处张继君老师、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索奇山老师以及蔡李佛拳、咏春拳、周家拳、太虚六踭逼打拳、梁家拳、佛家拳、台山洪拳、双节棍道等各拳派代表一行20多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是继五邑大学10份月举办“2015年首届江门侨乡武术文化节”后的系列活动。江门侨乡武术文化海外传承计划是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开展的项目,旨在与江门五邑侨乡各拳派携手共建侨乡武术文化,实现远播海内外、近惠众乡里目标,进一步推动侨乡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整合发展,打造中国侨都的文化新品牌。
●“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并成功举办首届江门侨乡武术文化节
2015年10月25日,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心”内设的“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五邑大学吕志和礼堂举行,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李杰、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书记郭健鸿、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主任麦良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侨乡中心向聘请的专家顾问和武术拳师颁发了聘书,五邑侨乡各拳派代表向“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赠送了咏春木人桩、民国大关刀(49斤)、铁人桩、九龙叉、七节软鞭、清代蔡李佛兵器等代表性器械及各种珍贵的拳谱资料,为中心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拳学资料。下午,“侨乡武术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会在“中心”召开,各拳派传承人、国家、省、市武协的专家学者为侨乡武术文化的发展献计献策。
为了展示前期成果,“中国侨都.武在江门”2015年首届江门侨乡武术文化节同步举办,此次活动由江门市委宣传部和五邑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侨乡各大拳派的传承人及40多家武术馆校的代表们聚集开幕式、各显身手。双节棍、梁家拳、周家拳、六踭逼打拳、蔡李佛拳、佛家拳、台山洪拳、太虚拳、咏春拳等多种传统武术轮番上演,还有佛山狮艺和鹤山狮艺也进行了展示。
●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参与“中国武术散打功夫之王擂台争霸赛”系列工作
2016年1月23日,由中国武术协会主办、广东省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广东省李小龙研究会、江门市体育局等协办的《武行天下·中国武术散打功夫之王擂台争霸赛》在江门市金凯悦举行。这是江门市有史以来承办的最高级别武术赛事,著名影视明星大腕、世界冠军级散打教练及选手、武术国际国家级裁判等纷纷汇聚江门,阵势宏大,赛事精彩激烈。
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李杰出席了比赛现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索奇山担任了比赛的裁判工作,研究中心武术队在比赛现场进行了精彩的武术表演,研究中心的蔡李佛拳、咏春拳、周家拳、六踭逼打拳、台山佛家拳、梁家拳、金竹白眉拳、台山洪拳、双节棍道等拳派研究顾问团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
本次擂台赛是目前国内格调、水平、影响力均为最好的国际性武术赛事。侨乡人民见证了高水平搏击功夫的激情与魅力。“中心”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参与了本次赛事的系列活动,是对侨乡武术文化的集体展示与宣传,也是侨乡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
***************************************************************
【学术活动】
“中心”人员赴加拿大进行“叶春田家族档案资料”
专题收集工作
2015年12月27日—2016年1月25日,“中心”人员姚婷、刘贻群、王志润等三人根据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年度工作安排,赴加拿大温哥华,完成《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的为期30天的“加拿大温哥华叶春田家族档案资料”定点专题收集工作。此项专题资料收集工作开始于2014年,该小组按时完成了由之前的资料收集组传续下来的任务——对温哥华档案馆中51盒叶春田家族和公司资料的拍摄。此外,该小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利用周末或晚上,参观、走访或拜访了13个华人社团或华人宗教组织——其中包括原四邑地区的所有四个在温哥华的地域性会馆——冈州会馆、台山会馆、开平会馆和恩平会馆,受到了各个华人社团或组织的热情款待,并与一些社团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获得了他们所提供或赠送的与社团相关的资料,与这些社团建立或巩固了联系。
在加拿大期间,中心人员还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余全毅教授商议了将于2016年12月份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相关事宜。
***************************************************************
“中心”人员赴美国进行华人移民档案专题收集工作
2015年12月27日—2016年1月25日,“中心”人员石坚平、滕海区和吴捷等三人根据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年度工作安排,赴美国旧金山,进行为期30天的“美国旧金山华人1916-1920年移民档案资料”定点专题收集工作。此项任务是受《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而开展的。
小组成员首先在洛杉矶拜访罗省开平同乡会、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罗省秉公堂和洛杉矶美华博物馆等。紧接着小组成员在旧金山附近的美国圣布鲁诺国家档案馆开展旧金山华人资料定点收集工作。该资料收集小组收集不仅拍摄美国旧金山华人移民入境档案资料,共计150盒,约达10.6164万份照片,合计424GB,还拍摄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圣布鲁诺分馆关于华人移民资料的索引目录。
此外,该小组还先后拜访旧金山华人历史学会、旧金山中华会馆、旧金山李氏公所、宁阳会馆、冈州会馆、伍胥山公所等华人社团和学术团体。小组在洛杉矶和旧金山两地共购买了77本,合计1107美元的图书。尤为珍贵的是,该小组将谭雅伦教授代为转赠的著名美国华人华侨研究学者麦礼谦的遗物一箱带回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收藏。
***************************************************************
【学术交流】
谭金花博士赴福建永泰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5年10月1-4日,应福建省永泰县市政府邀请,谭金花博士赴永泰县考察庄寨遗产,同时做讲座,为当地各级部门进行文化遗产知识培训。该县土木结构的庄寨有着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因为位于深山,一直没有受到福建政府的重视,该县目前正在开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这次邀请了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界比较出名的专家进行考察“会诊”,被邀请的专家来自昆明理工大学规划系的朱良文教授、厦门大学建筑系的戴志坚教授等,都是中国民居学术研究会的专业委员,此外,还有对当地建筑非常了解的福州大学李建明教授。
***************************************************************
石坚平教授应邀参加
“‘一带一路’与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工作坊
2015年11月22日至25日,石坚平教授代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应邀参加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带一路’与海外华人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学术工作坊。在工作坊的讨论会上,李明欢、廖建裕、李安山、洪玉华、陈志明等海内外知名华人研究学者就海外华人研究的理论发展、应用实践和未来取向等问题发表了演讲。石坚平教授也就侨乡研究与海外华人研究的相互关系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
***************************************************************
澳大利亚粟明鲜博士举办
“澳大利亚华侨与反法西斯战争”讲座
2015年10月16日下午,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澳大利亚粟明鲜博士作了题为“澳大利亚华侨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本年度“侨乡文化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
粟明鲜博士分别从战前澳大利亚华侨人口与形势、澳大利亚参与二战以及在澳华侨参战等方面开讲,特别提到了在澳五邑地区华侨在二战中的英勇事迹。通过一组组珍贵的历史图片,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呈现澳洲华侨动人的英雄史诗。
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感到意犹未尽,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做了提问。粟明鲜博士的一一详细讲解,让同学们对澳大利亚华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有了清晰的了解。
本次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参加,不仅让大家基本了解了澳大利亚华侨特别是五邑地区华侨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而且更加激起大家的爱国情怀,让大家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
美国张伟明博士举办“一个家族的移民故事与美国华人移民历程”讲座
2015年11月23日下午,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来自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的美籍华裔学者张伟明博士(Raymond Chong)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了题为“一个家族的移民故事与美国华人移民历程”的学术讲座。十友楼二楼国际会议厅座无虚席,学生们仔细聆听,演讲结束后大学生们与张博士热烈互动,场面甚为感人。
张伟明博士祖籍开平,为其家族在美国的第五代。2003年前他对自己的家乡一无所知,从未知到了解再到热爱,张博士对中国的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07年之后他每年都返回祖国探寻祖先、家乡的历史,对家乡的感情日渐浓郁。在讲座中,张博士以上百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主轴,娓娓讲述自己的家族移民美国及其在美国创业、立业的经过,由此带出不同历史时期五邑乃至广东人移民北美的历程,其中蕴含着华人移民的世情、国情的历史大背景。讲座中华侨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深深地感染了我校学子。
此次讲座系侨乡文化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张运华校长在“中心”年度工作会议上要求中心举办“侨乡文化系列学术讲座”后,中心积极行动,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面向全校师生开办多种选题的学术讲座。中心在讲座的选题上,注意生动性、新颖性与学术性、思想性、前沿性的兼顾。在组织学生方面,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者的支持,通过在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力的“五邑大学团委”和“五邑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号、学生工作QQ群,让学生及时得到讲座信息,改变举办学术讲座中学生被动的“要我听”为学生主动选择的“我要听”,从而提高讲座的实效性。
***************************************************************
刘进教授受邀赴山西晋城、武汉大学
举办侨批文化学术讲座
12月1日和12月24日,为期一个月的“金山伯的荣耀——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先后在山西晋城博物馆和湖北武汉大学开展。为配合展览活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邀请中心刘进教授面向博物馆员工、社会各界人士、大学师生举办题为《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漫谈》的学术报告。这是中心学者与校外文博单位协同创新,走出五邑、走向全国,以学术服务社会,向全国推广侨乡文化的具体实践。
***************************************************************
澳大利亚学者来我“中心”洽谈合作事宜
2015年12月16日,澳洲的两名学者——西悉尼大学的Denis Byrne博士和澳大利亚独立研究者Michael Williams博士来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就西悉尼大学的项目“The China-Australia heritage corridor(中澳遗产长廊)”展开合作洽谈。研究中心刘进教授和谭金花博士热情地接待了来访的客人。
Denis Byrne博士简要地介绍了项目的背景、目的、资金来源和研究方法等,他表示该项目在澳洲的华人建筑遗产部分已经完成,希望明年能在中山和五邑完成侨乡部分的华人遗产研究,然后两相对比,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项目。谭金花博士代表中心向两位学者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及五邑地区文化遗产特别是建筑遗产的研究情况,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希望双方今后加强联系,共同研究澳洲华人的历史。
“The China-Australia heritage corridor(中澳遗产长廊)”项目是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在澳洲申请的学术项目,研究重点为澳洲和侨乡两地的建筑遗产。澳大利亚政府非常支持,希望通过两地的华人建筑遗产,向华裔,特别是非华裔澳大利亚人开展公共教育,让他们明白早期华人在澳大利亚的历史,探寻在澳华人如何将钱寄回国内建设家乡的过程,并通过与建筑遗产相关的多方面来展现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在的澳洲华裔与家乡的联系等话题。
***************************************************************
谭金花博士受邀赴香港历史博物馆进行公开讲座
2016年1月16日,谭金花博士受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邀请,赴香港历史博物馆进行了以“粤港两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政策与地方实践”为主题的讲座,与香港的文化遗产爱好者分享了省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以及仓东计划的实践。讲座受到广泛关注。
***************************************************************
谭金花博士受邀赴深圳-香港建筑双年展进行公开讲座
2016年1月17日,谭金花博士受邀赴深圳蛇口举行了深圳-香港建筑双年展的公开讲座。讲座题目为“多元合作与文化遗产保育”,与来自广东各地的文化遗产保育者分享了在文化遗产保育过程中的多元合作的重要性,更以仓东计划的社区营造为例,博得听众的兴趣,纷纷表示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
美国谭雅伦教授向“中心”转赠
麦礼谦、张玉英夫妇部分捐赠证书、聘书和奖章
旧金山州立大学谭雅伦教授向“中心”转赠了美国麦礼谦、张玉英夫妇部分捐赠证书、聘书和奖章,共57类(清单附后)。麦礼谦夫妇致力于美国华侨史资料的收集与研究,这些捐赠证书和聘书将嘉惠侨乡学术研究。
麦礼谦(Him MarkLai),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一九二五年生于美国加州三藩市,父麦沃炳於一九一零年以黎姓商人之子身份移民美国,故其儿女之英文名皆以黎为姓。麦礼谦于一九四七年毕业於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学系,获工程学学士学位。麦礼谦先生本职为工程师,研究华人史是他业余的嗜好。自六十年代起,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美国华人史研究,并在各大报刊介绍美国华人的史迹。七十年代历任美国华人侨美历史学会会长,又先後于三藩市州立大学及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讲授美国华人史课程。一九八四年退休後,专心致力于美国华人史研究,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是美国闻名的研究美国华人历史的专家。麦礼谦的著作颇丰,除中文著作《美国华侨简史》及《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外,尚有多部中英文著作。他发表在美国各大报刊如《美亚学报》、《东西报》等有关美国华人的论文和杂文约有八十多篇。其夫人张玉英女士是旧金山进步爱国青年组织——华裔民主青年团(民青)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旧金山中国城的青年活动,协助麦礼谦先生进行美国华人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研究。
l 谭雅伦教授向中心转赠麦礼谦、张玉英夫妇部分捐赠证书、聘书和奖章的清单
序号
| 年份
| 摘要
| 数量
|
1
| 2005
|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Presidential Citation and Medal
| 2
|
2
| ?
| Sam Yup Benevolent Association 三邑會舘Golden Plate of Appreciation
| 1
|
3
| 1993
| 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 book award
| 1
|
4
| 2000
|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 1
|
5
| 2001
| In Search of Roots 10thAnniversary award
| 1
|
6
| 1939
| HMLai 舊金山南僑學校小學畢業證書
| 1
|
7
| 2006
| 榮譽證書(捐贈《胡景南文集》)-中國僑聯
| 1
|
8
| 2009
| 榮譽證書(捐贈中美舊國旗)- 中國僑聯
| 1
|
9
| 2009
| 張玉英榮譽證書(憲政黨文物)-中國僑聯
| 1
|
10
| 2010
| 張玉英榮譽證書(《東西報》-中國僑聯
| 1
|
11
| 2010
| 張玉英榮譽證書(大中華戲院)-中國僑聯
| 1
|
12
| 2011
| 張玉英收藏證書 –廣東華僑博物館
| 1
|
13
| 2010
| 張玉英收藏證書 – 廣東華僑博物館
| 2
|
14
| 2009
| 張玉英捐贈證書 – 廣東省檔案館
| 1
|
15
| 2009
| 張玉英收藏證書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1
|
16
| 2009
| 張玉英捐贈證書 –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2
|
17
| 2006
| 收藏證書- 中山市博物館
| 1
|
18
| ?
| 捐贈證明 – 首都博物館
| 1
|
19
| 2008
| 捐贈證書-廣東檔案館
| 1
|
20
| 1988
| 佛山歸僑聯合會聘書
| 1
|
21
| 1986
| 佛山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顧問聘書
| 1
|
22
| 1990
| 雲南華僑歷史學會聘書
| 1
|
23
| 1997
| 中山市華僑歷史學會聘書
| 1
|
24
| 1986
| 中山市華僑歷史學會聘書
| 1
|
25
| 1996
| 花都鄉音社聘書
| 1
|
26
| 1995
| 唐家鎮人民政府聘書
| 1
|
27
| 1988
| 廣東華僑研究會顧問聘書
| 1
|
28
| 1991
| 暨南大學海外聯誼會名譽理事聘書
| 2
|
29
| 1985
| 雲南華僑歷史學會榮譽理事聘書
| 1
|
30
| 1998
| 廣州市海外交流協會名譽理事聘書
| 1
|
31
| 1994
|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顧問聘書
| 1
|
32
| 2006
| 舊金山灣區中國統一促進會顧問聘書
| 1
|
33
| 1990
| 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 Service Award
| 1
|
34
| 1994
| The Chinese Culture Foundation of SF recognition award
| 1
|
35
| 2000
| The Chinese Culture Foundation of SF Certificate of Appreciation
| 1
|
36
| 1982
| The American Book Award
| 1
|
37
| 1999
| Sam Yup Benevolent Association Certificate of Appreciation
| 1
|
38
| 2009
| Chinese American Heroes recognition and honors
| 1
|
39
| 2009
|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Certificate of Honor
| 1
|
40
| 1983
| Chinese American Institute of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award
| 1
|
41
| 2013
| Laura Lai -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Proclamation
| 1
|
42
| 2013
| Laura Lai – California Assembly Certificate of Recognition
| 1
|
43
| 2013
| Laura Lai – California Senate Certificate of Recognition
| 1
|
44
| 2013
| Laura Lai – California State Board of Equalization Resolution
| 1
|
45
| 2013
| Laura Lai -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Office of the Assessor-Recroder Certificate of Honor
| 1
|
46
| 2012
| Laura Lai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letter
| 1
|
47
| 2013
| Laura Lai – Proclamation,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 1
|
48
| 2013
| Laura Lai – Proclamation, City and Country of San Francisco
| 1
|
49
| 2010
| Laura Lai – Certificate of Honor, Board of Supervisors, City and Country of San Fancisco
| 1
|
50
| 2013
| Laura Lai – Certificate of Honor, Board of Supervisors, 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
| 6
|
51
| 2009
| United States Senate letter to Laura Lai (Dianne Feinstein)
| 1
|
52
| 2013
| United States Senate recognition of Laura Lai (Dianne Feinstein)
| 1
|
53
| 2013
| United State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letter fo Laura Lai (Pelosi)
| 1
|
54
| 2013
| United States Congress Certificate of Special Congressional Recognition to Laura Lai (Pelosi)
| 1
|
55
| 2005
| Asia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letter to HMLai
| 1
|
56
| 2014
| SF City Hall letter to Albert Jung (Calvillo)
| 1
|
57
| 2013
| White House letter honoring Laura Lai (Obama)
| 1
|
***************************************************************
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向“中心”赠送新西兰华侨史著作
2015年10月16日,应“中心”邀请前来参加抗战史料系列图书首发仪式的杨惠芳(Virginia Chong)女士,代表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向中心赠送新西兰华侨史研究著作。杨女士是新西兰华联总会前会长,热心华人文化事业,对新西兰华侨史颇有研究。
杨女士赠送的著作是由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组织当地的学者展开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分别是David Fung所著《雕石成壁Turing Stone into Jade》、Alastair Kennedy所著《澳新军团华裔军人Chinese Anzas1885-1919》、Nigel Murphy所著《纽西兰人头税The poll-tax in New Zealand》、《Guide to laws and policie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in New Zealand 1871-1997》和《成功得自苦寒来Success though Adversity》以及Lily Lee and Ruth Lam所著的《黄土子嗣Sons of th soil》。
上述学术著作弥补了我中心新西兰华侨史研究资料的不足,对中心开展大洋洲华侨研究特别是新西兰华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与杨惠芳女士达成了利用新西兰华联总会的丰富史料,合作研究新西兰华侨史的意向。
***************************************************************
陈国英女士向“中心”捐赠台山文献
在台山彩宁印刷公司董事长林丹彤女士的牵线搭桥下,台山陈国英女士向我中心捐赠珍贵的侨乡研究资料54类,共56册(书目见下)。陈国英女士的义举,将嘉惠侨乡学术研究,功德无量。
陈国英,重庆市人,笔名陈晞。曾在重庆市渝中区任中学语文教师、区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1982年调广东教育学院从事干训工作及宣传、统战的领导工作。1992年移居美国后,于1994年才在打工之余开始业余创作,曾为美国《星岛日报》“阳光地带”写过专栏。计有数十余万字在中文各大报刊发表,其中有的作品被选入《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中国散文精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硅谷浮生》(成都时代出版社)、《他乡星辰》(云南出版社)等集中。2005年与丈夫、台山人刘子毅合编出版了“家庭散文集”《爱的庄园》。2009年12月专集《小草集》出版。现为美国旧金山美华文艺界协会会员。
序号
| 书名
| 编者
| 册数
|
1
| 台山革命回忆录第五集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
| 1
|
2
| 台山革命回忆录第六集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
| 1
|
3
| 台山革命回忆录第七集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
| 1
|
4
| 台山革命回忆录第十集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
| 1
|
5
| 台山革命回忆录第十二集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
| 1
|
6
| 新歌1981
| 新会县文化馆
| 1
|
7
| 新歌1983
| 新会县文化馆
| 1
|
8
| 风采月刊复刊第17期
| 《风采月刊》社
| 1
|
9
| 风采月刊复刊第29期
| 《风采月刊》社
| 1
|
10
| 风采月刊复刊第9期
| 《风采月刊》社
| 1
|
11
| 提领月报复刊第5期
| 《提领月报》社
| 1
|
12
| 提领月报第3期
| 《提领月报》社
| 1
|
13
| 提领月报第4期
| 《提领月报》社
| 1
|
14
| 提领月报复刊号
| 《提领月报》社
| 1
|
15
| 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
| 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
| 1
|
16
| 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
| 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
| 1
|
17
| 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4期
| 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
| 1
|
18
| 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
| 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
| 1
|
19
| 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
| 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
| 1
|
20
| 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
| 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
| 1
|
21
| 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
| 新会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组
| 1
|
22
| 台山文史第2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1
|
23
| 台山文史第3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1
|
24
| 台山文史第4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2
|
25
| 台山文史第5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1
|
26
| 台山文史第6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2
|
27
| 台山文史第7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1
|
28
| 台山文史第8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1
|
29
| 台山文史第10辑
| 政协广东省台山市委员会台山文史组
| 1
|
30
| 少年儿童歌曲选
| 新会县文化馆
| 1
|
31
| 台山杂记
| 陈中美
| 1
|
32
| 台山故事
| 陈中美
| 1
|
33
| 台山佳处
| 陈中美
| 1
|
34
| 金山小文集
| 陈中美
| 1
|
35
| 金山小诗集
| 陈中美
| 1
|
36
| 台山小文集
| 陈中美
| 1
|
37
| 台山小诗集
| 陈中美
| 1
|
38
| 台山革命人物(一)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
| 1
|
39
| 横水和横水中学
| 横水学校董事会、横水中学合编
| 1
|
40
| 台山漫笔
| 黄仁夫
| 1
|
41
| 台山风采
| 台山县文联、文化馆、新宁杂志
| 1
|
42
| 台山县地理志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台山县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台山县档案馆
| 1
|
43
| 培英中学校友手册
| 培英校友总会
| 1
|
44
| 爱的庄园——家庭散文集
| 刘子毅、陈国英
| 2
|
45
| 台山县公益大桥等11项工程简介
| 台山县公益大桥等五项工程竣工暨新宁大桥等六项工程奠基庆祝活动筹委会办公室
| 1
|
46
| 风雨同舟在台城——解放战争时期台山民盟、农工民主党活动史料汇编
| 中共台山县委党史办公室
| 1
|
47
| 广海史话琐记(续编)
| 刘重民
| 2
|
48
| 广东文史资料第39辑
|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1
|
49
| 广东作家第22期
| 广东省作家协会
| 1
|
50
| 台山县资料集
| 台山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
| 1
|
51
| 民歌写唱
| 新会县文化馆
| 1
|
52
| 广东作家第17期
| 广东省作家协会
| 1
|
***************************************************************
梁俊祥先生向“中心”赠送《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
2015年10月,梁俊祥先生向“中心”赠送了《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一套,均由生活文化基金会有限公司在今年8月出版。这套丛书包含15册图书和1份视频纪录片。丛书目录分别是《香港侨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选(上下册)》、《华侨与抗日战争(图片集)》、《马来西亚华侨抗日史料选辑》、《菲律宾华侨与抗日战争》、《我所经历的坤甸大屠杀》、《铁蹄下的战争——印尼爪哇华侨抗日史料选辑》、《印尼苏島华侨抗日史料选辑》、《泰国华侨归侨抗日史料选编》、《越南会安华侨抗日与十三烈士纪念画册》、《缅甸华侨归侨抗日史料选辑(上下册)》、《日本集中营生活纪实》、《南冠百感录》、《入集中营始末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备忘录》、《正义的强音——中国与海外华侨抗日歌曲曲选200首》以及视频记录片《伟大的胜利,不朽的贡献——华侨与抗日战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香港的东南亚华侨决定重新发掘和搜集有关东南亚华侨抗日斗争的史料,由此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这是香港文化生活基金会在出版《印尼< 生活报>纪念丛书》之后,再次得到广大归侨以及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而出版的。这不仅对研究者研究东南亚华侨抗日战争的事迹以及华侨社会历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而且也是我们缅怀先辈,昭示未来的史实记载。
***************************************************************
【侨乡文化教学】
开平“仓东计划”举行五邑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
建筑系学生合作研究活动
2015年10月17-21日,研究中心“仓东计划”与来自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的宗诗婷教授合作,谭金花博士带领建筑系的建筑保护课程的学生在仓东村与宗诗婷教授和来自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两位研究生一起进行“心灵编织”的研究活动。该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在参与社区研究,了解地方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设计和规划才符合社区的需要,才有生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的训练和尝试。米兰理工大学的两位研究生将于2016年4月1-4日再回仓东,与同学们分享各自的感想。
***************************************************************
开平“仓东村教育基地”教学项目持续进行
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 开平“仓东村遗产教育基地”教学项目持续施行。
在此期间,仓东教育基地一共举办了二十多场教育活动,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高校师生,他们分别是五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佛山科技学院、暨南大学、广东艺术学院的国内院校,以及来自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中国的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东华三院集团等。此外,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还开设了冬令培训班和志愿者活动项目,为五邑大学建筑学社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同时,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英语课程、交通工程英语课程、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建筑学专业英语课程、岭南建筑特色课程、建筑摄影等专业课程在仓东教育基地进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仓东教育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远远不是一个教育的场所,更是一个交流平台,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如何把自己在课本所学的知识付之实践,另一方面则是提供一个让五邑大学学生与海外教授和学生交流、拓展视野的平台。
***************************************************************
“中心”人员为香港东华三院组织的香港中学生
讲授侨乡历史文化
2015年10月16日下午,香港东华三院文物档案馆史秀英主任带领香港中学师生一行36人来“中心”踏寻华侨历史遗迹,认识祖国内地。“中心”刘进教授为他们举办了专题学术讲座。
东华三院一直重视历史文化工作,东华三院文物馆馆藏的东华义庄文献保护良好,该馆与东华三院院教育科合作,以东华历史资料发展中学、小学及特殊学校的德育课程。此次36位中学生到来我校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
活动中,首先是香港中学生代表讲述了他们对香港东华三院华侨史料研读的心得体会。随后,刘进教授为中学生介绍了五邑侨乡的历史,重点阐释了五邑侨乡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华南与海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香港东华三院史秀英主任表示:“到五邑大学聆听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学者介绍侨乡发展与研究,薪火相传,让香港的学生认识家乡,认识祖国,很有意义。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推动这一学术活动。”
[1]黄杨惠芳(Virginia Chong),2015年7月卸任纽西兰华联总会会长之职。
|
| |
|
|
|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
|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