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从商贸小港到城市
——英国人在1904-1931年间的观察
刘进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江门 529020)
关于我国城市的起源,历史学家(包括考古学家)、社会学家、城市学家具有各自的见解与假说,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一为“防御说”,二为“集市说”,三为“宗教中心说”。古代中国的城市,多为政治中心,或者至少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合而为一。不管一个城市为哪种起源形式,但城市起源最本质的因素,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门由商贸小港逐步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恰好体现了这一规律。笔者根据《江门海关十年报告(1904-1931年)》和《江门海关大事记》的记载,予以探讨。
一、江门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江门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1、明清时期江门港口城镇的形成
江门的涵义即为“西江之门”,它的成长与西江航运密切相关。历史上,江门长期属于新会县管辖,是一个地方性的小港口城镇。它的崛起,得益于沿海沿江贸易经济的发展。明清两代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处于“有开有禁,禁中有放,开中有禁”的不稳定状态之中,但由于这一时期商品性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欲望比宋元时期变得更加强烈了。从而促进了沿海地方港口市镇的发展。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全国沿海港口贸易市镇发展进入一个新高潮。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开放给中外商人进行贸易的大小港口市镇共达127处。其中广东67处,江门口就是其中之一。[1]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在江门设立正税口(后改称江门口、江门常关)。此后,江门在本区域以及西南的贸易中处于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
2、20世纪初至江门建市时期
近代以来,是我国城镇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表现为商埠开放,殖民地半殖民地贸易口岸城市形成;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工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江门在此期间,根据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另一方面,以爱国华侨为主体的五邑民众得风气之先,致力于该地区经济、交通、教育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为江门建市奠定了物质基础。
江门是西江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100年前,江门开辟为通商口岸和江门海关的建立,却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产物。19世纪后期,粤西地区通过西江入海口与香港、澳门的贸易相当发达,但仅限于中国船只,即民船贸易。按照条约,外国商船只能到达广州口岸,不能进入内河航行和贸易。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一直企图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本国商人进入西江流域,扩大对华贸易。这个要求终于在1902年的中英商约中得到满足。江门是根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通商行船续约》(又称《马凯条约》)成为开放口岸,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1月设江门关。江门海关的建立当然是为了便于外商进入中国内地倾销商品和掠购中国的特特产,增加海关的收入以保证列强的赔款利益,但是海关的建立,也保证了航线的畅通与安全,促进了西江流域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江门在新的贸易网络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二、江门建市的物质基础的形成
近现代城市具有完善、系统和先进的组织体系。与农村和古代城市相比,近现代城市有着更多的因素导致组织体系的发展;如近代工业、第三产业、市政管理、文化教育设施等,总之,不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体制等方面,近现代城市都或多或少已开始与传统裂变。20世纪初至江门建市,是江门快速发展时期。表现在经济、交通、金融、市政、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为江门建市奠定了物质基础。
1、商贸中心的崛起
《江门海关大事记》1925年9月记载说:“江门是一个贸易中心,市政当局应该建立在那里。”可见,江门建市的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地位,是一个区域商业中心。《江门海关大事记》记述说:“1925年前,江门港是本省西南地区海岸唯一的集散中心。”《江门海关十年报告》描述了江门港当时的繁盛景像:
江门通商口岸坐落在水道狭窄且水流湍急的河湾处,连接三角洲所有五个入口水道,许多世纪来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贸易中心,尽管由于轮船运输的出现,该口岸最繁盛的时期随着帆船优势的丧失日渐远去,但甚至今日各种各样船只紧密地拥挤在江门河上的情况,在中国其它各处可能并不多见。
清末,江门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自从开辟口岸后,江门与香港发生直接贸易关系。1905年的统计数与1911年数字相比较,经过海关的贸易总值由关平银3460000两增加到5500000两;1911-1921年间,尽管社会不安宁的感觉到处弥漫,通过海关的贸易值却达到了其顶峰。当然,1925-1926年的省港大罢工对江门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集散中心的远景冲击很大。
2、近代工业的兴起
工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清末以来,江门市区逐渐产生一些近代的工业。譬如,1904-1911年间,江门有些地方兴办了西式织布厂;江门有许多纱厂,最大的纱厂为家族工艺厂,其产品质量优良,获得了有利可图的市场;有两个缫丝厂,各雇工约300人;有些较现代化行业的股份公司已经开设,在江门城区有两家——一家纺织厂与一家造纸厂。其中最出色的是1912年建立的江门造纸厂,1922年时,江门造纸厂表现出更多的现代化制造方法,该厂安装了最新的燃气动力机,其生产的纸张在广州、佛山以及国外极为畅销,甚至代替了日本产品。这种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年增多,在五十家碾米厂中,34家使用本地机器,16家使用进口机器,功率范围从30至80马力。其中29家使用液体燃料,15家使用煤气吸气机,6家用蒸汽机。
对江门工业的发展,《江门海关十年报告》推论说:“对于当地企业所描绘的中国通往工业独立自主道路方面的进展,目前其作用尚不重要,但伴随着此种推动力的刺激,可能产生成功。”
3、金融业
现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赖于现代金融业的支持。1911年时,五邑地区的三大银号谦吉、和生及广荣源都设在分配中心江门,同时还有许多普通钱铺和小钱铺。这时的金融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1905年,江门有9家银号破产。江门的银号与广州、香港、澳门、新宁等地银号均有联系。
1915年,中国银行支行设立,但不久停业。1921年,广东银行的支行设立,增加了除了普通银行交易业务外,已增加了纸币流通业务。1921年时,江门有20家钱庄及其它金融机构存在,这些机构“因为有比以往任何时候数目都多的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华侨汇款,贫穷的村落十分充裕地实现其对资金的需求”。当然,“由于动乱状态,很少有资金在本地区投资”。
1931年时,江门地区有钱庄8个,银行分支机构45个,约比1921年时增加了一倍。这些机构主要吸纳海外华侨的汇款,从1922年至1929年外汇来源平均每年达2600万元铜币,而1930年汇款总数达6500万元铜币。
4、交通通讯
城市发展也有赖于四通八达的交通。江门是一个依靠水运发展起来的城市,但是在20世纪初以来,铁路公路相继发展起来。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兴建的新宁铁路。英国人在新宁铁路即将完工之时预测说:“由于这条铁路打开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富裕地区,它或可能使江门贸易飞跃向前发展。”1913年,新宁铁路展筑至北街,且开通了新宁至白沙的支线,“标志着江门及其腹地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它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公路方面,1911年前,江门“除很少几条约宽8英尺、中间有单线铺石路面的普通中国道路外,本地区内几乎无公路,地区内部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为数众多的江河、运河及内河上的舟楫运输。”但是在1921到1931年间,以江门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络逐渐兴建,被英国人称为“本十年度中最显著的特点也许是在交通运输各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尤其是最后三年更为突出”。
当然,这个时期,公路运输并未对内河客运带来严重影响,只是“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公路运输机动车辆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减少本地区各内河里满载乘客的平底船的大量利润”。至1931年,在本地区内河航行的船只数量达到15850艘,总吨位为2371320吨。
这样,江门建市前后,已经初步构建起其作为一个城市对交通的基本要求,形成铁路、水路、公路多元一体的交通格局。
通讯方面,1911年时,中国邮政支局在江门港口和江门城内设有支局,江门与香港之间的邮件每日由汽轮运送,同时往来内地各处邮件由客轮及拖渡携带。英国人评论说,江门的邮局“服务非常有效率”,电报局“其服务一般均令人满意”。
5、教育与文化
教育对一个近代城市来说至关重要。江门及其周边地区教育在1904-1911年间发展迅猛,由传统的封建教育逐渐转型为现代教育。
1911年时,江门教育非常落后,海关报告说:“本地区虽然是许多著名学者的家乡,但在普及教育方面非常落后,因为和其它地方一样,这里没有类似强迫教育这类事,教育完全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大多数城市和乡间的学校都可叫作家族学堂”,另外有一些外国教会举办的“初级性质”的学校。
1911-1921的十年间,教育突飞猛进;民众以“更为积极的接纳态度”对待西方科学知识。“以江门为中心的五邑地区的教育水平大体上被认为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该地区政府注册的学校中,“所有教师均通过了相当于中学或者师范学校毕业水平的教育考试”。
1922-1931年,教育事业发展显著,学生人数有很大增长。“这十年度的特点之一是女生入学率的提高,她们现已同男孩基本享有同等受教育的待遇。虽然女校创建了不少,但通常还是男女同校”,学校教学中,“引入了许多效仿欧洲的更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外,对体育和室外活动也更加重视了”。
江门五邑地区因为华侨众多,所办报刊不少。1909年,《四邑旬报》和《新宁杂志》是本地区发行的第一批报刊,各报刊销售量约5000份左右。差不多同时,《丛报》在距离江门不远的大村庄黄村开始发行,虽然该报在黄村写作发行,但是在广州印制。十年报告分析说:“这些报刊在本地的需求量一直很小,近百分之八十的报刊是寄给居住在国外的本地华侨,使他们与其家乡保持联系。”1912年江门仅有一家日报,但在1912-1922年间,“已出现了5家日报并被广泛阅读,读者不仅有当地居民,而且还有非常愿意订阅这些记载有国内事件报纸的海外华侨。值得记述的是,除了广州,本省没有任何一个城镇或城市能象江门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报纸。”
6、市政基础设施
传统中国,对市镇的市政和卫生建设不甚重视。1911年的江门情况更是如此,譬如忽视对处理垃圾的预防措施与对传染病的隔离等的必要性。“他们对于厕所、小便处及食物,甚至自己的家并未给以应有的注意”。“大雨时阴沟水自然地奔流出来外,除非是住户与店铺的垃圾堵塞阴沟,或因为过剩污水溢出路面,发出使人作呕臭味时不得不清洁阴沟,平时多无所作为。”但是这一时期,受归国华侨的影响,“在本市区东区有些较新较大房屋,均属归国华侨所有,那里房屋对卧室光线有很大改进,同时虽对厕所建筑良好并注意适当管理,但对污水处理仍然不好”。
1912-1922的十年间,市政建设有所改进。这期间,江门城市中安装了电灯,警察局长的级别升格,官方做了大量工作。“制订的制度被强制实行,要求预留较宽的道路和建筑新房屋的空地,对桥梁的维修和更新以及起货广场已经高效率地完成。主街道已被修筑得高于洪水警戒线。清道夫已从事管护街道的卫生。一支消防队组织起来了,一座瞭望楼建立起来了。采取措施干预公开出售不卫生和被污染了食物和饮料。赌博被禁止,关闭了许多非法的鸦片灯。”1929年4月1日,江门地方当局制订了公共卫生条例并予以严格实施。所有住宅、商店特别是学校每月由警方检查三次。市内建成了公园、市场和现代屠宰场。路石加宽工程排水系统也迅速有效地进行。江门市十三条街道总长12000英尺,原先的狭窄碎石路石现已改成宽阔大道。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进。
在城市医疗设施方面,1911年时,江门城内有一家纯粹中医治疗的医院,另有一家设立在江门港口内的由外国人管理的医院,仅可供40名病人住院治疗。到1931年,江门的“医生数量和西式药房也有显著增加”。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江门建市实际上与在近代资本主义冲击下,江门由商贸小港向城市转型有密切联系。无论江门成为开放口岸城市,还是华侨出洋导致华侨汇款对江门及其腹地成长的滋润,都与资本无孔不入导致的全球化潮流有关。这里面既有地理区位的因素,更有五邑地区华侨吃苦耐劳,以侨汇滋养家乡、发展家乡的主观努力有关。如果深入挖掘那时的史料,就会体悟出当时华侨在侨乡付出的心血。
在今天,应该发扬华侨当年的冒险精神,克服岭南文化和五邑侨乡文化中保守持重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创造侨乡发展的新辉煌。
[1]《粤海关志》卷一一;《军机录副》,卷一六、卷一七。转引自顾朝林著《中国城镇体系》,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21页。
|
| |
|
|
|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
|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