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华文明中的侨乡文化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5-03-10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侨乡民众传承中华文化、吸纳外来文化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孕育发展了侨乡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

●侨乡文化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和密码

费孝通先生指出,“多元一体”的特征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活力、连绵不断的生命力所在。这个特征不仅表现为文明起源的多源汇流,也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广东、福建等地诞生了广东潮汕、五邑、梅州和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四大著名传统侨乡,因广东占据三席奠定了其作为中国最大侨乡的文化地位和基本省情。侨乡民众传承中华文化、吸纳外来文化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孕育发展了侨乡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

侨乡民众的“文化观”

四大著名传统侨乡的文化底色分别是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饶宗颐先生指出,福佬初非潮州土著,大率来自福建,而间接徙自晋豫,与客家同为中原遗族。韩愈治潮改变了潮州社会风气,使潮州儒学与中国文化史同步前进。潮汕、闽南都自称深受河洛文化的影响,自誉为“海滨邹鲁”。

明清时期,广府人对自己的移民历史进行文化形塑,逐渐形成了流传广泛的珠玑移民故事和罗贵传奇。其中,皇妃、京城指挥使、罗贵代表牛田坊33姓97户村民向南雄府保昌县衙申请迁移等文化符号和文化要件,隐喻了这些宋代的移民与宋朝皇室、都城(开封)的紧密联系,表明他们并非南蛮后裔,而是来自中原文化中心的子民,带有文化血缘上的正统性。江门陈献章开明朝心学之先河,使岭南儒学板块崛起,成为入祀孔庙的岭南第一人,也是唯一者。

侨乡的传统文化寻根中原,以中华主流文化为尊崇,成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培育了近代侨乡民众的历史观、家国观,一直主导着他们在文化上的守正创新。

侨乡民众的“世界观”

四大著名传统侨乡在古代就是海外移民的主要输出地,鸦片战争后下南洋、闯金山,更是大规模地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移民,华侨成为链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向传播者。华侨输出地的侨乡,随之成为最早与世界紧密联系并深受国际变化影响的中国乡村,“衣食住行,无一不资外洋”“衣服喜番装,饮食重西餐”“婚姻讲自由,拜跪改鞠躬”(民国《开平县志》)。

侨乡民众作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大众群体,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脱离了古代社会以中华为中心的“天下观”“外庭”意识,是一种民众的觉醒。“地球”作为装饰符号,在侨乡碉楼、别墅、民居以及家具装饰中大量运用;民居的门对除表达传统文化之外,“具世界观,造家庭福”“世界维新,家庭发达”“中外同风,世界文明”等门对占比达到20%,表达了对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发展的新观念和新生活的追求。同时,诸如“汉唐盛日,欧美新风”“惠此中国,宏我汉京”“汉邦巩固,华夏光明”等门对,揭示了侨乡民众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屹立于世界的强国富民愿望,最具豪情壮志的梦想是“振兴东亚,武镇南藩”“雄驾东海,优胜西欧”。“世界”“中外”“东亚”“欧美”等词语的频频运用,具象地表达了侨乡民众的眼界,超越县域、国域,投向海外,建立在对世界进步的认知之上。

侨乡民众的“现代化观”

侨乡民众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简单猎奇“西洋景”,而是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切实追求。

在侨乡民居、祠堂、校舍、书屋和碉楼等各类建筑的灰塑、壁画等艺术装饰中,近现代欧美的工业文明、城市文化素材得到普遍的运用。其中,表达工业文明题材的壁画占比达10%,这在同时期的传统乡村建筑装饰中是绝无仅有的。诸如火车行驶在田野,越洋蒸汽轮船与中国大小木船同框,飞机翱翔天空,公共汽车、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穿行城乡,中国山水田园之间耸立着一幢幢洋楼、碉楼,天官赐福的灰塑构图中嵌入了钟表,这些工业文明和世界现代化情景的装饰,隐喻着侨乡民众崇尚科技文明、向往城市生活的良好愿望。

自清朝同治以来,华侨新村陆续兴建,“营造屋宇,焕然一新”。华侨新村与乡村自治运动相结合,将西方的股份制公司制度和原则引入乡村建设和管理之中。华侨新村建设必预先制定《股份章程》,入村家庭按照股份领取章程,参与村落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权利义务一一声明。按照华侨新村股份章程,宗族族长、绅耆把持决策权小圈子运作的传统被打破,他们转变为村落事务的日常管理者,各住户按股份拥有决策权,决策过程强调平等、公开、公正,契合了陌生人社会依靠制度、契约规范村民行为的内在需要。同时,华侨新村的治理也继承了熟人社会的传统,“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以“集体”为中心的规范继续培养着民众的觉悟。

侨乡现代化建设与同时期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内地“乡村建设”运动不同,它是一个由侨乡民众和海外侨胞自下而上、由外到内、自主推进的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特殊类型。

侨乡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侨乡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产物。侨乡民众自发吸收东南亚文化、欧美文化,在乡村进行文化融合,从而使四大著名传统侨乡从古代中原文化辐射的边缘之地蝶变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前沿之区,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交汇、交锋、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对内,侨乡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重要诞生地之一。晚清留学幼童出自侨乡,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梁启超来自广东新会,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出自广东香山(今中山),为辛亥革命提供了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的东南亚、美洲、大洋洲侨胞绝大多数祖籍四大著名传统侨乡,侨乡助力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领风气之先的前沿重地,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对外,侨乡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近代以来,世界各地民众通过粤菜、潮菜认识了中华饮食,通过蔡李佛拳、咏春拳认识了中华武术,通过新会陈皮、漳州片仔癀认识了中华医药,通过粤剧、潮剧认识了中国戏曲,更通过粤闽华侨认识了中华民族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勤劳智慧、念祖爱乡的品格品德。侨乡文化赋予中华文明更广泛地走向世界、更深入地与世界交融的国际性特质。

侨乡文化蕴涵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侨乡民众是侨乡文化的创造者,在融合中外文化的实践中,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带有乡村大众创新的特点。对外来文化,侨乡民众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开平碉楼与村落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建筑文化,按照侨乡民众的审美标准、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与侨乡传统建筑文化结合,进行了“碎片的组合”,呈现出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独特建筑风格。这不是外国建筑标准精致的移植仿造,而是开放包容中不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和延续,具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鲜明特征。这正是开平碉楼与村落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全人类保护的根本因由所在。

侨乡民众对侨乡文化的创造,扩展了中华文明的实践领域,丰富了实践样态,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和密码。

来源:南方日报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 第A11版:理论周刊·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