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我院举行“人类学的知识库:民族志、跨域社区与华侨华人研究”圆桌会议。此次会议由暨南大学帮扶队队员、我院副院长唐翀博士发起与帮扶。会议由杨田博士主持,研究院教师参与讨论,线上六所高校的国内外学者参与研讨。
研究院刘进院长致辞。他指出中国侨乡率先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发展和认识世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鼓励学者们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五邑侨乡进行深度研究。张国雄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侨乡实践》的报告,他认为中国乡村现代化起于1860年(侨乡形成),迄今已有160多年,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和现当代,1949年后的实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东侨乡特殊的建筑文化蕴含着民众追求现代化的观念,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市政、交通、文化、教育建筑群的式样、造型、装饰营造了广东侨乡追求现代化的宏观建筑文化环境氛围。中观的村落和微观的民居皆是侨乡现代化建筑文化环境的重要承载场域和表达。
博茨瓦纳大学人文学院陈亮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田野中的权力与信息质量:社区沟通方式、Gatekeepers和信息特点》。他从自我定位、看门人关系和信息获取的角度分析了他关于海外民族志城市化、移民、中非关系、埃塞俄比亚和博茨瓦纳的研究。杨田博士表达了他对陈亮博士的敬佩,因为海外民族志研究是需要豪情的,拥有豪情才能让众多学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大胆走出国门。海外民族志研究仅有豪情是不够的,孤独的人类学者怎样克服文化差异,真正融入海外社会,理解海外社会文化需要理论和方法层面上的双重思索。作为人类学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民族志”式的研究能使关于海外社会的知识生产建立于坚实的实地考察基础之上。这将使中国关于世界的知识积累发生方法上的重大改变:不仅仅依赖于前人撰述和“他者”的自我表述而总结出一个安观的、遥远的社会,而更多的是以自身深入地调查、在书本和经验、熟悉与陌生的反复穿梭中,讲述一个微观的、可亲近的生活世界。这种方法将更有效地把“世界”纳入“我们”,也把“我们”编织进更大的世界。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王利兵教授分享了题为《“海洋中国”的人类学议题》的报告。王利兵将海洋看作一个“总体性社会事实”,并围绕价值、知识、平等、政治和治理等五个议题展开人类学分析,其中任一人类学议题都是自然与文化交织和转化的结果。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我们还将清晰看到由海洋关联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联,发现和认识这些文化性与关联性对于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杨田博士回应海洋人类学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海洋社会,是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是人类源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与人海互动、涉海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听到王利兵教授介绍的记载古代海南渔民根据自身丰富航海经验记录而成的《更路簿》不仅成为南海渔民从事远海航行和渔业生产的公共知识,更是海南渔民跨国流动以及与东南亚渔民之间开展跨界互动的有效证明。杨田博士回应中国在“视波涛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的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海洋智慧,并在多样化的海洋生计、习俗与仪式中不断建构其自身的海洋族性边界,由此形塑出多元的海洋观,凝练中国人与海洋相处的智慧,这将会是中国对世界海洋学研究的一个极大贡献。将海洋学研究应置于全球化背景下,在研究国内的同时,也要研究国外,在理解世界中理解中国。
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特聘教授高乐分享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侨乡建筑图像分类与检索研究》的报告。他的研究以中国广东省江门市侨居建筑图像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6个乡镇64个村的共5073幅侨居建筑图像。针对侨居建筑图像中不同类型图像特征间差异较大,相同类型图像特征间差异较小的特点,该项目研究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两阶段训练图像检索网络框架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ttention Retrieval Framework( CNNAR-Framework )。研究为侨居建筑图像的快速检索、图像文化的修复、文化数据的保存、文化思想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院杨田博士以题为《推陈与出新:百年江门侨居装饰之变——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中的16市镇68村为例》进行分享。她认为百年江门侨居装饰之变,是早期归国华侨将时代巨变融合中华传统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启蒙破、立思想的创造性写实艺术,也是侨后代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基于根基记忆、宗族荣耀和当代价值观念在祖居修复活动方面的历史延续。侨居装饰所经历的“破、立-中、西-修复、延续”之变,不仅投射出时代巨变和家族荣辱,而且包含着侨胞的国家认同、宗亲、祭祀、建筑艺术语言等“根基记忆”,彰显着祖籍地文化底色。透过侨居纹样、壁画、灯影花和门对等时代信息,研究侨居之变的文化美学,剖析纹样内涵、造型演变和图史互文关系,揭示在近代民权意识和文化启蒙背景下华南传统民俗的流变过程,厘清其与社会场域和文化隐喻的关联。百年侨居装饰之变表达侨胞跨越“侨乡-外国”生活场域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异国文化的吸收与融会,进一步阐释中华文化在推陈出新中的凝聚力历史图景。
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马海龙教授以《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为题,认为海外华侨华人包含从中国移出的少数民族群体。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在迁移网络、身份认同、在地化适应、侨乡跨国网络等方面有其独特性。长期以来,华侨华人研究界对这一群体关注较少。而今,就拓展华侨华人研究的领域,应对新的侨务工作形势,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而言,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值得学界关注。本报告结合作者在东南亚和中亚的田野调查经验以及人类学的视角,阐述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杨田博士回应以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时代侨务工作为重点,把侨乡跨国移民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来展开,探讨移民与祖(籍)国的关系、移民与住在国的关系;讨论文化交融、对峙甚至文化冲突;讨论把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作为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差序格局”进行研究,认为三者具有并行不悖、互补共生的文化认同。从建筑文化的中外互动层面来看,侨乡作为华侨的故乡,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跨文化认同通常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自我文化的同质性特点与异文化的碎片式认知模式相互杂糅,跨文化认同与自我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及侨乡认同得以实现。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也把祖籍地的建筑风尚和文化传统通过文化的位移与互动输出到了居住国,与侨胞家乡熟悉的生活场景相呼应,依照故乡的轮廓而改造他乡。有形的原乡资源不断唤起、定位和编码海外侨胞对家乡的家族记忆、乡愁伦理和文化认同。
之后,学者们与我院教师和参会者进行了深度的讨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郝亚光教授与广东侨乡文化研究副院长石坚平教授就全球化视野下华侨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华侨的纽带作用进行交流。冉琰杰副教授就海外少数民族的认同与圈层问题与马海龙教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张民巍教授、研究员对大会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总结性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