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简讯 >> 正文

我院喜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三项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3-05-30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2023年5月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圆满落幕。我院谭金花老师和杨田老师指导的三个项目喜获特等奖三项。

谭金花老师指导的《乡村振兴视野下传统建筑技艺的活态保存与传承发展——基于广东开平夯土碉楼的调研与实践研究》和杨田老师指导的《“光耀门楣”:百年侨居装饰之变与中华文化凝聚力研究——以华南侨乡五邑文化特别区16市镇68村为例》均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文明文化类)特等奖。前者以濒危的开平夯土碉楼的夯筑记忆的保护与传承为研究课题,探讨在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护传统的建造技艺及其活化传承的问题。研究团队从2020年开始至今,历经将近四年,持续深度调研和活化传承实践研究。团队一共访问了开平11个镇60个行政村,调研了123座碉楼,收集了超过3000份资料,建立了数据库和各种分析表格,采访了60多位工匠,记录了碉楼的夯筑过程,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开平夯土碉楼高度与墙厚比44:1是世界夯土建筑界的特例的结论。同时,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产业的内核,提出传统技艺的活态保存方案之后,又在实际案例中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多种方案的落地实践研究,总结出了既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求,又符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示范方案。后者的作品则是学生通过侨乡16市镇68村落田野调查侨乡装饰背后的历史故事,收集到5000多个侨居建筑装饰,并结合计算机科学深入研究了解发现,从传统到“新传统”的华南侨乡百年侨居装饰之变反映了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极富创新性”的社会,尤其是在近代“欧风美雨”的震荡之下侨居装饰之变经历了“破立——融合——修复”三个时期。虽然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开风气之先”的西方物质文明区别于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的建筑装饰,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传统纹样通过吉祥寓意和谐音隐喻表达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而延续至今。侨居装饰系统地呈现风格本身承载着历史信息,在中华传统与西洋装饰技艺的背后隐藏着侨居主人的时代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侨胞祖先信仰、根基记忆和日常生活的“映像”。与祖先和家族成员共享的根基记忆是侨居装饰文化得以修复和传递的根本原因,也是侨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有力佐证。

杨田老师指导的另一作品《活化与创新:世界华侨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赋能——基于江门长堤街区的发展规划实证研究》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民生福祉类)特等奖。该作品从两方面对长堤街区进行精细规划。一方面,针对街区内建筑保护改造,采用个性化保护方案。对街区范围内的5402栋华侨遗产建筑现有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其建筑年份、使用情况、现有利用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划分,建立专属档案,初步确定四类九项保护体系,划分三级保护层次,设立建筑高度控制,明确保护整治措施等一系列工作,打造“一核三带,三区多片”的总体布局。另一方面,利用科技与数字赋能长堤街区的建筑文化资源活化。包括对80万平方米区域进行航拍以构造精准长堤街区电子模型,建立“4D长堤历史街区”以及“一栋一档”建筑遗产数据库,实地测绘90天并通过局部渲染、虚拟算法应用等方式对长堤区域进行预保护与成功实现改造,完成对长堤街区5402栋建筑的数字化建档,示范点历史建筑监测超4000小时,双线细致规划,对长堤街区的华侨建筑文化资源活化创新提供了保障,更是为江门长堤街区活化与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次五邑大学共四项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入围,我院两位老师指导的三项作品均获得特等奖,帮助学校以团体总分全省第十捧得“优胜杯”,这是五邑大学继2013年以后再次在该项赛事获“优胜杯”。同时,这也体现了我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将侨乡文化研究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教学宗旨,通过开设通识课、举办“侨乡文化”系列讲座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构建侨乡文化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