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由我研究中心和《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的《金钉:寻找中国人的美国记忆》(以下简称《金钉》)研讨会在“中心”会议室举行。来自山东和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我中心的全体研究人员与会,共同讨论150年前美国铁路华工这一“传奇而悲情式”群体。当天下午,与会专家走访了铁路华工的村落。
研讨会上,《金钉》作者沈卫红介绍了写作意图、写作手法和写作体会,通过对比历史与今日照片,带读者“穿越”时空,“看见”铁路和唐人街的时代变迁。山东影视文化传媒集团资深制片人周立民对沈卫红的发言深表共鸣,他也长期关注美国铁路华工历史,拍摄相关纪录片,认为作为中国人应该深感责任,将这段历史呈现在大众面前。江门市社科联主席谭乐生赞赏《金钉》文笔流畅,亲切感人,富有现场感。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原副会长吴行赐从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学术史角度高度评价作者对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中小唐人街的历史进行的深度挖掘,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美国铁路华工群体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
广东省侨办巡视员、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会长林琳总结《金钉》具有全景描绘、现场感强、内外结合和可读性强四个特点,该书的出版对挖掘广东华侨史,弘扬华侨精神,促进中美联系交流,开展侨乡文化建设均具有积极作用,书中最后一章提升了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林会长还建议《广东华侨史》编修工程的其他著作,应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专业性和普及性。
“中心”梅伟强副教授认为,该书无论是在表现方式,还是题材方面均有创新,开拓了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的新视野,建议配合纪念美国铁路华工150周年活动,加强宣传。“中心”研究人员谭金花、刘进、石坚平、冉琰杰等围绕《金钉》中的华人英文姓名及美国地名翻译,图片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最后表示,《金钉》是中国大陆学者第一次大量利用第一手资料全景式描述美国铁路华工史的重要著作,历史游记的表述方式不掩其学术价值,虽在人名、地名等把握上还可以更准确些,但“瑕不掩瑜”,是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的重要成果。

|
| |
|
|
|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
|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