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简讯 >> 正文

中心在京举办我市建立“华侨日””纪念碑”专家咨询会

发布者: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5-04-14 [来源]:

建立华侨纪念碑、华侨日,是我市“中国侨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2015年4月8日,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来自国内知名专家张春旺、张秀明、赵健、李明欢、方雄普、巫乐华、张应龙、黄晓坚、李崴等,就江门“中国侨都”建设的“华侨日”选择和纪念碑等相关事宜举行咨询会。会议由我校副校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表示,从国际移民日的确立出发,肯定建立“华侨日”的意义,她认为日子的选择应跳出五邑华侨的限制,在全国要有代表作用,可借鉴台湾华侨节、中山华侨日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纪念碑的建设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参考梵蒂冈、巴黎和罗马等地区的雕塑建筑。

暨南大学张应龙教授认为,“华侨日”的确立应该在海内外乡亲中有共识,要被他们接受,要从全世界华侨的角度出发。他建议以清朝颁布《国籍法》的日子为“华侨日”,这是在国家的层面上开始保护在外的华人,也是从法律、政府政策的角度出发,能很好地与“根、魂、梦”相结合。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张春旺所长则认为,华侨华人对清朝《国籍法》的认知不够,建议将美国政府向华人道歉的日子定为“华侨日”,肯定华侨对世界的贡献。

韩山师范学院黄晓坚教授就“华侨日”强调,“华侨日”的选择不应该太政治化、也不应太地方化。纪念碑的建设应遵循三个原则,即主要内容要明确、带有地方色彩、雕塑应有故事性和警醒作用。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老学者方雄普和巫乐华两位先生从自身经历出发,肯定了设立“华侨日”或“华侨节”的必要性,认为这对凝聚华侨心很有意义。他们主张,华侨能够真正地走上历史舞台是在民国之后,建议将“黄花岗起义”之日定为“华侨日”。雕塑题材可根据五邑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

国务院侨办干部培训学校校长赵健认为,“华侨日”的确定应抛开政治色彩和地方色彩,应被全世界华侨华人所认同,她也建议将“黄花岗起义”之日定为“华侨日”,纪念碑的样式可仿照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主雕塑+副雕塑”的模式,题材上课选择“南侨机工”等相关故事。

最后,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就两个中心问题交换了意见,基本达成了共识。确定将“黄花岗起义”之日定为江门的“华侨日”,并认为“华侨节”的概念比“华侨日”更好,且“黄花岗起义”之日靠近清明,方便在外乡亲回乡扫墓。纪念碑的雕塑分为主雕塑和副雕塑,主雕塑应抽象富有震撼力,底座副雕塑以浮雕画为主,选取不同的故事背景,从几个不同层面展示华侨华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家民族的贡献。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