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简讯 >> 正文

《江门日报》报道我中心承担的侨乡文化通识课正式开讲

发布者: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4-05-16 [来源]:

2014年5月7日星期三晚上,我“研究中心”承担的侨乡文化通识课正式开讲。首次课程“侨乡移民文化”由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雄教授亲自示范主讲。《江门日报》在2014年5月15日A02版报道了这一消息,以下是全文转载:

邑大开设侨乡文化通识课

第一堂课获好评

江门日报讯(记者/刘雅琴 通讯员/韦金艳)“很好,听得很入迷,听了发现很多知识自己都不知道。”日前,五邑大学第一堂侨乡文化通识课开讲,来自该校机电学院大一的陈同学听完课后表示。作为开平碉楼申遗的首席专家,五邑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国雄为200名学子讲了第一堂课。

据悉,侨乡文化通识课由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负责,是邑大在探索侨乡文化传播上的新举措。通识课包括四个专题的学习内容,分别为侨乡移民文化、侨乡铁路文化、侨乡建筑文化及华侨华人与国家和民族。“五邑大学由400多万境外乡亲集腋成裘捐献建成,工科专业多,开设侨乡文化通识课是为了让同学更好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张国雄说。

课堂上,张国雄为学子详细介绍了五邑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现居住在五邑的人群包括五种移民,分别为土著移民、珠玑移民、瑶族人、客家人和新五邑人。土著移民是五邑大地最早的原始居民,为古越族人,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主要居住在丘陵、山地。因为民族融合,现在很难确定古越族人的后裔在哪。不过,古越族人的文化痕迹通过许多地名、河流的名称保留了下来。如古越族语“那”是田的意思。“那吉”是水冻的田、“那潭”是低洼的田。在恩平,有那吉镇、那吉河,在开平有那罗村,台山也有那马村。

据介绍,作为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五邑大学联合共建的省级学术研究基地,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以开展侨乡研究,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直接的科学支持为宗旨。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五邑大学正借助这一平台将更多的侨乡文化带入学生的课堂。张国雄表示,未来,五邑大学计划将侨乡文化通识课作为入学新生必选的通识课程。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