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简讯 >> 正文

追忆梅伟强老师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18-12-21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姚婷

一周前的这一天,接到了梅伟强老师逝世的噩耗;一周已过,脑海中仍时时浮现梅老师的音容。每每见到骑自行车的老者,我便不由自主地凝望,试图看到那骑车而来的老人便是梅老师;每当在校园大道或主楼下行走,我便不自禁地四处张望,期待着能再见到在邮局取过报纸,准备回家的梅老师;每次走进十友楼,走进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资料室,我都渴望能再见到坐在办公桌前,在台灯下细细翻阅资料、做笔记或是整理书籍杂志的梅老师。可是,这一切都只能存于我心,已成追忆。

十一年前,我到五邑大学工作不久,便认识了梅老师。自此而后,梅老师给予了我无数的指导、帮助与照顾。由于工作关系和学科建设,我很快进入侨乡文化研究团队,跟着梅老师研究侨刊。2009年,在梅老师的指导下,我与他合作完成《百年侨刊:<新宁杂志>历史文化论》一书。我才浅学疏,自己执笔的那一部分本是写得极其粗糙,但梅老师却极力肯定我这“新人”的努力,不加丝毫指责,只是默默地为补充、修改、润色我所写的内容。2011年,因为我确定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侨刊,在那一年夏天,梅老师带着我一家家地拜访台城的侨刊社,为我与台城的侨刊社牵线搭桥。在接下来我做博士论文的几年里,每当我想与台山乡镇里的某家侨刊社或海外的华人社团建立联系,或当我在研究中遇到某些困惑,梅老师便一次次地带我往台山乡村里跑,或帮我与海外联络,或与我讨论种种学术问题,告诉我他自己的想法,为我指路,帮我解惑。梅老师是我进行侨乡研究的引路人,当我终于把博士论文交到他的手中,他极其欢喜;他仔细地通篇阅读我的博士论文,并认真地写上他对其中某些观点或细节的意见,让我再好好思考和修改。在十一年的侨乡研究之路上,我受了梅老师极大的学术之惠。

其实不仅是对我,梅老师对所有求教于他的后学都给予耐心而细致的指导,知无不言,乐于与他人分享他的种种学术及社会资源。他为人谦和,他尊重每一个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因此,他深得社会和学术界的敬仰。在他的追悼会上,我除了见到他的亲朋故友,还见到了特地从广州、佛山赶过来的曾在学术上得过他深切帮助的青年学者,以及经常帮他打印文稿的年轻的店老板。

在跟随梅老师做侨乡研究的十一年间,我深深领略了梅老师的学者风范与人格魅力。梅老师为江门五邑华侨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从不“好为人师”,而是一直谦虚好学。每次做田野调查前,他都做足功课,带着明确的问题去寻找“答案”。田野调查时,他饶有兴趣地聆听那些被访者的故事,如今在照片上仍能看到他与祠堂中的妇女、榕树下的老人愉快交谈的画面。梅老师总是随身携带着笔和笔记本,每当发现新的研究材料或自己对研究有了灵感或想法,他会立即做笔记,一丝不苟,没有桌椅,便席地而坐。梅老师的研究绝对不限于书斋之内,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在他被确诊患重病之前,他已经着手为自己的母校——端芬中学的历史写一本著作;被确诊患病之后,他依然笔耕不辍,希望能为母校完成这一件大事。2019年,是横跨北美大陆铁路——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而五邑籍华侨为这条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两年间,每次我去探访梅老师,他都会唠叨这件事,他向市领导建言献策,他希望五邑的先侨们能被人铭记。梅老师总是如此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研究他的故乡、建设他的故乡。

梅老师是我的恩师,是我的长辈。过去几年间,我孤身一人在江门谋生,梅老师念及此,与他的夫人雷老师常常邀我到家中共餐,给我家庭的温暖,慰藉我的情感。这令我感激涕零,更给我无尽的人生启示。梅老师与雷老师相识于少年,相恋相爱相扶相持走过青年、中年,到老年,共同度过他们的金婚之禧。他们是我心中的婚姻楷模,也是我经营婚姻的榜样。他们把家经营得温馨和睦,四代同堂,其乐融融。梅老师的家庭与他本人一样,给予我无限的暖意。只可惜,日后再也见不到站在家门口笑意盈盈地迎接客人的梅老师了。

梅老师大气、大度、积极、乐观,即使身患重病,依然笑对人生,充满正能量。今日,我追忆梅老师,除了表达我的哀思,更想藉此提醒自己,应将梅老师的正能量传递下去,及自身,及他人,专注学术,热爱生活。

2018年12月12日